1、小题1:D小题1:B 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小题1:①是水蚀形成的地下溶洞,②是地堑,③是风蚀蘑菇,④是岩浆活动,故选D。小题1:①在云贵高原最典型;③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最典型,因此全部符合的只有B。
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①和④属于地壳运动产生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小题2: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3、由南向北 (东南向西北),太阳年辐射总量逐渐增加(2分);由南向北(东南向西北),降水更少天气更晴朗且海拔更高(2分) (1)从景观图和地貌类型素描图看该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
4、解析:第3题,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由于人类破坏植被,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第4题,破坏植被从而导致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
5、当你徜徉于山水之间,为雄伟壮丽或是青秀旖旎的风光所陶醉时,也一定非常想知道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如此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来的吧?好,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原来,地表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它们都是在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6、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
1、小题1:A小题2:B 小题1:①地反映了当地多雨,有船只往来,为南方地区。小题2:②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小题1:B小题2:A 小题1:根据图示:图中①为北方的四合院,②为炎热潮湿地区的高脚屋,③为南方水乡的建筑,④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D 试题分析:①为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因石灰岩广布,是典型分布区;②是地堑,断裂下陷形成的,渭河平原为典型分布区;③为风蚀蘑菇,准噶尔盆地因气候干燥,风蚀作用强,是典型分布区;④是火山,夏威夷群岛多为火山岛。故选D。
黄土;窑洞;南方(2)黄土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黄土高原的居民挖窑洞居住,既可节省建筑材料,又有冬暖夏凉的优点。(3)南方的房屋多依河而建,注意通风散热,屋顶坡度较大,便于雨水流泻。
小题1:B小题2:D 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图示的地貌景观判断,①表示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的结果;②表示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③表示河流峡谷,属于外力侵蚀作用的结果;④表示喀斯特地面的溶洞景观,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的结果。
根据图示AB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A位于南纬10--20°的大陆西岸,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带;而B位于中纬度的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为温带草原带。
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高原上植被稀少,其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因此黄土高原一遇暴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造成其地表景观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故选项B符合题意。小题2:从景观图看出,该区域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
小题1:A小题2:B 小题1:①地反映了当地多雨,有船只往来,为南方地区。小题2:②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小题1:D小题2:A小题3:A小题4:D 小题1:根据乙表格数据分析:耕地资源北方地区多,南方地区少;水资源是南方地区多,北方地区少。所以我国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图中界线Ⅰ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Ⅱ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5)西北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由A→B→C的景观变化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6)北方地区中,有我国著名的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选项ABC叙述错误。 小题3:读图可知:A为西北地区,环境特征为干旱;B为青藏地区,环境特征为高寒;C为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D为南方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温暖。 小题4:地形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茂,以生产三河马和三河牛而闻名描述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景观,该省区位于西北地区。